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鱼池水霉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鱼池水霉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鱼塘鱼身上长白毛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鱼身上长白毛了是患了水霉病,也叫白毛病,是真菌感染所引起的。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给水加温的同时,下杀真菌的药,可使鱼身上的水霉病得到缓解。
大部分的鱼药都是杀细菌的,但是在专治水霉的药里有一定的杀真菌成分,使用后一般在三天内,会有明显的改善。饲养鱼时,要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的洁净。
鱼长白毛可能是因为鱼身上有伤口,霉菌孢子会寄生于体表的伤口,这些霉菌在繁殖的同时吸收鱼的营养,使鱼消瘦。饲养鱼水温不宜太高,水霉病适合的水温是10~15度。
答:鱼塘鱼身上长白毛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及时换水。
鱼塘鱼得了水霉菌病,在鱼塘里,通过检验水是否处于良好状况,水是否处于适合的温度,并且水是否不太偏碱性,可以预防可能发生的传染。
鱼缸水发粘怎么回事?
鱼缸水粘稠是有机物含量太多。发现鱼缸水粘稠时,要大换水,以后每周换水三分之一,保持水质干净,加强过滤器,使用大流量水泵,也可在鱼缸内放入一些硝化细菌,分解鱼便使鱼缸的水变清澈。
在过滤槽里放活性炭,或者蛋白棉可以吸附杂质,和色素,控制喂食量,每天喂食1-2次。
首先第1个情况就是,造成黏状物的是生长在水中水霉菌的水霉菌,当它碰到物体,比如鱼的尸体或螺的尸体就会形成霉丝团,也就是看上去像白色黏状物一样的东西。
但是水温超过28度或者是水养好了之后,水内的这个白色黏状物就没有了。
霉丝团往往出现在露空气的水缸或者是死水缸中。没有养过水的地方会产生一些白色粘稠物质也是很正常的。
只要水温超过28度,或缸内的水的消化系统建立的完善,就不会产生白色黏状物的。
第2种情况就是消化细菌的膜。当水体内的消化细菌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一种膜状的物质,就像困水缸里的这个软管上面裹了一层白白的膜,但是一碰就掉,不粘。像这种消化细菌膜的,只要是常开灯见光就自己就没了。
有机物含量太多
鱼缸水发黏是有机物含量太多,这些有机物主要来自食物,粪便,生物体表分泌物等。 鱼缸维护分成每日和一到两周的的保养。我们每天应该做的事情首先是要保证水位的高度,蒸发掉的水要及时补充,保持一个稳定的水位。检查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并且保持光照。除了以上,还要关心鱼的健康,看看鱼是否正常。 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及饲料喂养要定时定量。要保持鱼所要求的适宜温度,检查鱼的健康状况,主要是看鱼有没有患病状态呈现。 每一到两周要换水一次,但是换水要注意,不能全换,只需要换四分之一左右的水就可以了,水要保证稳定的盐度和PH值,换的水最好提前一天静置。在换过水后,要及时加入海水素。然后清理从化氮器收集的废物和更换过滤器生态棉。
锦鲤鱼水霉病“理解”之“该如何治”?
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不久即恢复原有的色泽。用0.02ppm浓度孔雀石绿溶液泼洒鱼缸中,对防治鱼卵发霉有一定疗效。
又名水霉或白毛病,是常见的一种水霉菌病。常见的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但也有少数不分枝。菌丝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皮肤和皮肤组织内,其余大部分突出体表。菌丝长达3㎝,呈灰白色,柔软,像棉花絮纤维状。患肤霉病的原因,主要是鱼体受伤,鳞片脱落,或***破坏皮肤,导致病原菌侵入伤口。
水霉病又称白毛病、肤霉病。
水霉是腐生性寄生物,专寄生在伤口和尸体上 鱼类患水霉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捕捉、搬运时操作不慎,擦伤皮 肤,或因***破坏鰓和体表,或因水温过低冻伤皮肤,以致水霉 的动孢子侵人伤口。当水温在15℃左右时,3~5天就长成密 集的菌丝体,感染数量很多时就会导致病鱼死亡。如伤口继发***染细菌,则加速了病鱼的死亡。水霉全年都存在,秋末到早春是流 霉病。
了解更多养鱼知识
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体表或鳍条上有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菌 丝,布满满“白絮”,故又称白毛病。严重时菌丝厚而密,鱼体负担 过重,病鱼常呈呆状游动迟缓,食欲减退,终至死亡。有时菌丝 着生处有伤口或溃烂
防治方法
1.加强饲养管理,在拉网、捕捞、运输和放养鱼种时,要精 细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2.创造有利于鱼卵孵化的外界条件,提高水温,降低鱼卵密 度,可预防鱼卵患水霉病。
3.在越冬以前根据显微镜下活体检查结果,用药物杀灭寄 生虫,可以有效地预防水霉病。
4.遍酒食盐和碳酸氢钠合剂,先将食盐化水和碳酸 氢钠一起泼洒,使水体呈400~500毫克/升的浓度。因用药量大, 通常将病鱼集中在小水泥池中进行施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鱼池水霉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鱼池水霉菌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