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鲤鱼池生化过滤设备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鲤鱼池生化过滤设备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鱼种如何合理放养?
小张给大家分析一下, 目前湖泊综合养鱼放养鱼种方式大体有三种类型:精养、半精养和粗养。精养湖泊就是把池塘综合养鱼技术具体地应用到湖泊中去;半精养就是除利用天然饵料基础外,适当地搭配一些畜、禽或增加些其他人工饵料;粗养基本上利用天然饵料基础。湖泊综合养鱼总是从粗养、半精养、精养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这里介绍的合理放养是从头说起。
利用天然饵料生物的湖泊,放养鱼种的数量与搭配比例,主要是依据各水体自然条件,尤其是要依据饵料基础决定的。即使是同一个湖泊,放养标准也非一成不变,因为湖泊生态环境时刻地变化着,饵料基础每年也有变动。因此,实地放养时要因时制宜、因湖而异。而且可根据起捕时鱼的个体重量调整下一年度放养指标。如发现起水时某品种未达到商品规格,可能放养密度大了;如发现个体长得太大,说明饵料基础十分雄厚,可适当地增加放养量。这样经过开头几年的调整,基本上就可摸索出各个品种的不同放养密度,那么不同品种放养比例自然也出来了。一般来说,湖泊中饵料生物比较丰富,种类较多,除根据主要饵料生物种类放养1-2种主养鱼外,可适当地进行多品种混养,合理地开发利用水体有效***。中、小型草型湖泊,每亩水面放养12厘米以上草鱼种30-40尾,约占总放养量的20%-30%,1-2年之内可清除大部分水草,而后再调整草鱼放养比例。
发展到半精养、精养阶段,鱼种放养量将跟着增加,就是增加的鱼种放养量要与增加的人工饵料或肥料所提供的营养源相适应。湖泊的鱼产量将来源于天然和人工两个方面物质基础。
应该合理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和天然饵料及人工饲料,增加放养密度,因此是提高鱼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各种鱼类混养搭配的比例,主要是根据鱼类的不同生活习性、食性和鱼池条件、饵肥来源等情况来决定。水质较肥的池塘,以鲢鳙为主,搭配一些草鱼及其它鱼种,鲢鳙鱼比例4:1;若池塘水质较差,而青饲料供应充足,应以草鱼为主,适当搭配鲢鳙及其它鱼种。每亩产500kg成鱼的池塘,应放养鱼种1200---1500尾;每亩产500kg以下的池塘,放养鱼种500---1000尾。主养鱼占60%--70%,配养鱼占30--40%,鲢、鳙鱼之间的比例为4:1。食性相近或相同的鱼应尽量少混养或不混养,以防两种鱼争食而影响生长。
放养密度又称放养量,对于小型鱼类的鱼种和较大型鱼类的小规格鱼种,放养密度常以单位面积放养量(即尾数)表示(尾/公顷);对较大规格的鱼种(通常在50克/尾以上),常以单位面积的重量表示(千克/公顷)。
放养密度太小,不能充分发挥鱼池生产力。适当提高鱼种放养密度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当放养密度超过一个边际水平,由于过多的空间竞争和食物竞争,以及鱼类自身粪便和排泄物中的有害物质影响,鱼产量反而下降。作者曾调查太湖流域140口124公顷鱼池,并结合科学实验,证明以草鱼等吞食性鱼为主、不轮捕轮放的养殖类型,即年初一次放足,年末一次捕捞,当各混养鱼类总放养量为每公顷3750千克时净产量最高,超过此密度时净产量反而减少。作者又研究证明,当放养量为每公顷2700千克时经济效益最好,即成本利润率最高。因此,为获得高产稳产高效,条件可能,每公顷放养重量应在1500千克以上,2700千克以下。当然,如主养鱼是小型鱼类,或规格较小的鱼种,那放养量应在下限,而再酌情减少。
在上述最佳放养密度范围内要通过增加放养密度提高产量,必须靠两个措施做保障:①供水管理。在整个生长季节确保优良水质的供应,使有毒物质能够被稀释,浮游植物的水华亦被控制。②对池水增氧。在午后短时间使用增氧机,可将水表过饱和氧水压到鱼池底层,同时也能将空气中的氧带入水的各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鲤鱼池生化过滤设备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鲤鱼池生化过滤设备有哪些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