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丰鱼池过滤设备价格多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大丰鱼池过滤设备价格多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刘伯温曾经对朱元璋说过,施耐庵的才能胜他十倍,真如刘伯温所说吗?
刘伯温和施耐庵,总给人感觉他们中间差了几百上千年,实际上二人都是元末的进士,施耐庵比刘伯温稍稍年长。
正史上并未记载二人有何交集,毕竟“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刘伯温是缔造了一个***的人物,而施耐庵的***《水浒传》虽然在今天被定位四大名著,但是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根本就不起眼,两者完全不在一个层次。
并不是说施耐庵名气不行,事实上施耐庵的坊间颇有美名,只不过相比刘伯温而言,他还没有登堂入室到记载在正史上的地步。
我们今天流传下来的有关刘伯温和施耐庵的故事都是民间流传的野史,本文就讲一下两个人的趣闻,权当茶余饭后之谈,切勿当真,毕竟非正史。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个名叫顾公燮的文人,他编写了《消夏闲记》一书,在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
传说明朝建立,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国家,搜罗天下人才,此时刘伯温推荐了同是元末进士的施耐庵。朱元璋让刘伯温去找施耐庵,偏巧施耐庵刚刚写了一本书《水浒传》,刘伯温读了之后,大为欣赏。但是却对朱元璋回禀说:可惜了,施耐庵本有奇才,可今天他的才能都倾注在《水浒传》中,已如枯泉,没有起用的必要了。
民间另一个故事则是完全不同的版本。
这就像命题人所说的一样,刘伯温仰慕施耐庵的才华,屡次向朱元璋提出要重用施耐庵。但当朱元璋决定起用施耐庵的时候,刘伯温看到他正在写《水浒传》,于是打算成全他,让他写完再出山。
刘伯温和施耐庵,一个是神算子,一个是写书的,一个是搞政治的,一个是搞文字的,似乎很难将他们联系在一块。
其实,刘伯温和施耐庵年龄相仿,都处于明末清初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施耐庵虚长刘伯温几岁,而且他们还是同一批的进士,算是同学。
后来,刘伯温追随了朱元璋,而施耐庵选择了张士诚,同样的进士出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不同的方向。
张士诚被朱元璋击败之后,施耐庵为了躲避灾祸,带着新娶的小妾,二弟施彦才,徒弟罗贯中,惶惶然来到了兴化,买了一处僻静之所,潜心写作《水浒传》,后来又与徒弟罗贯中通力合作,写就了《三国演义》。
四大名著中的两部就此诞生了,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两座丰碑。
后来,慕名来访的人多了,施耐庵名气越来越大,刘伯温听说了之后,立即向朱元璋汇报。
当然,刘伯温并不是想让朱元璋捉他,而是由衷钦佩施耐庵的才华,想让施耐庵出山为朝廷效力。
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汇报之后,心中不免有些疑惑,治国与写书是两码子事,施耐庵***写的好,难道官就一定做的好嘛!才能胜刘伯温十倍之人,我这辈子还没见过,该不会嵇康之类的狂傲之徒吧?
况且,施耐庵还是张士诚的部下,虽然过去这么多年,江山早已姓朱了,朱元璋也不再加以追究了,但任用施耐庵,仍然让朱元璋心里有疙瘩。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他写的什么书,呈上来给我看看!”
刘伯温递了上去。
从史料分析朱元璋、刘伯温、施耐庵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刘伯温所说的真***
综合《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等史料记载:
35岁时,施耐庵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授任钱塘县事。三年后,施耐庵弃官归家。以此来看,刘伯温与施耐庵有“同年之谊”,二人间绝对是相熟悉的。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十八名壮士举起反元大旗后,张士诚听闻施耐庵才名,经过三次亲自邀请,施耐庵这才抱着“王道乐所”的宏愿,当上了张士诚的军师,并为张士诚攻城略地多献良谋。
但是,张士诚随着势力的逐渐形成,开始变得居功自傲,宠信佞臣,施耐庵曾多次谏言均不被***纳后,于是愤然离开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僚鲁渊、刘亮等人。随后,他到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以教书谋生,兼与学生罗贯中研究《三国演义》及《三遂平妖传》等***的创作,并继续完成《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的创作。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消灭张士诚势力后,四处缉拿张士诚的旧部。施耐庵闻知后,随前往老家兴化好友顾逖处隐居避祸,并继续专注《江湖豪客传》的后续创作。
不久,朱元璋得到施耐庵的消息,屡次征诏,而施耐庵并不应诏。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屡次征诏”施耐庵呢?自然是闻知施耐庵的才名,想让他为朝廷效力。
那么,朱元璋是从何得知施耐庵的才名的?一是从张士诚投降旧臣口中得知;二是从刘伯温口中得知,毕竟二人曾有“同年之谊”。
因此,可以断定,朱元璋在征诏施耐庵前,应该向刘伯温寻问过,至于刘伯温是不是说“施耐庵的才能胜他十倍”就不得而知了,但应该是极力夸赞了施耐庵的才能,否则朱元璋为何要“屡次征诏”呢?
那么,施耐庵的才能究竟如何呢?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新垛镇,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36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族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刘伯温和施耐庵,一个是神算子,一个是写书的,一个是搞政治的,一个是搞文字的,似乎很难将他们联系在一块。其实,刘伯温和施耐庵年龄相仿,都处于明末清初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施耐庵虚长刘伯温几岁,而且他们还是同一批的进士,算是同学。后来,刘伯温追随了朱元璋,而施耐庵选择了张士诚,同样的进士出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张士诚被朱元璋击败之后,施耐庵为了躲避灾祸,带着新娶的小妾,二弟施彦才,徒弟罗贯中,惶惶然来到了兴化,买了一处僻静之所,潜心写作《水浒传》,后来又与徒弟罗贯中通力合作,写就了《三国演义》。
施耐庵和刘伯温都是来自江浙的举子,同中进士,在中进士之前,江浙的举人阶段的考生肯定要进行集中训练,他们应该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进京赶考时,到了京城之后,各大地区的考生们肯定汇聚江浙会馆,这中间又有至少几个月的时间在一起,即使是他二人性格有所不同,但是属于那种英雄相惜,但有互相不服气的那种关系。神奇的是,从同中进士以后,二人的宿命似乎神一般的同步了。
1353年张士诚起兵反元,听说施耐庵是世间器材,文韬武略,所以多次上门邀请施耐庵加入。施耐庵则抱着再造“王道乐所”的宏大理想欣然前往,罗贯中也一同前去,后来施耐庵和罗贯中为张士诚攻城略地进献了很多计策。但后来张士诚独断专行,贪享逸乐,施耐庵几次谏劝无果后愤然离开。以后施耐庵浪迹天涯,并和***罗贯中创作《水浒传》、《三国演义》和《三遂平妖传》。 刘伯温上任后,在家里等了三年(朝廷要腾官位),随后当了几年县丞。由于他不畏强权,刚正不阿,导致在官场屡屡碰壁,最后辞官归乡,过上了流浪生活。
1360年,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为军师。从此两位高人各自辅佐张士诚和朱元璋,各为其主,争夺天下,就好比那三国孔明与公瑾。但张士诚为人太过独断专行,最终被朱元璋所败,施耐庵隐居民间(副业写书)。 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明朝建立之初,刘伯温还曾两次向朱元璋保荐施耐庵,并说:“施耐庵本领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朱元璋连下几道诏书请施耐庵做幕僚,但都被施耐庵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 施耐庵生前已经将《水浒传》写完了120回,并且已经和罗贯中将《三国演义》的资料整理完成,确定了写作方向。
从罗贯中在后来整理编写的《三国演义》可以看出,书中故意的拔高诸葛亮,将诸葛亮塑造成千古第一智者,从而达到压制刘伯温的效果。因为当时刘伯温声誉很大,早已超越诸葛亮,刘伯温统一成功,诸葛亮统一失败。但《三国演义》中编写了很多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文章,散播于民间,直到如今,诸葛亮还是千古第一智囊。 由于施耐庵资料短缺,元朝资料少之又少,张士诚资料更加少,再往后的隐居生涯更加无迹可觅,但是从刘伯温对他的评价来看,此人应该是能够和刘伯温不相伯仲的角色。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还是可以窥探到他的一角,亦或者,罗贯中刻画下的诸葛亮就是他师父施耐庵本人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丰鱼池过滤设备价格多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丰鱼池过滤设备价格多少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